怀孕不敢公开,生娃怕被辞退,怀孕是职场女性

摘 要

  有了孩子,女人不再是“完整”的自己,她必须为另一个生命付出自己的自由。 ——遇言姐 遇言姐的一个朋友,一直在工作岗位奋战到临产前,休完月子就匆匆赶回去上班,把产假的

有了孩子,女人不再是“完整”的自己,她必须为另一个生命付出自己的自由。

——遇言姐

遇言姐的一个朋友,一直在工作岗位奋战到临产前,休完月子就匆匆赶回去上班,把产假的时间降到最低。

被孩子的哭声折腾一宿,第二天也要努力爬起来上班,困到中午吃不下饭,趴在桌上休息15分钟都能立刻睡着,每当问她:“你的身体能吃得消么?”

她说,比起身体不好,更怕产假离职时间长了,找不到回职场的位置。

最近《我是真的爱你》正在热播中,剧里关于80后职场女性遭遇的事业和生娃危机,引起了遇言姐和很多观众的共鸣,所以遇言姐看得泪眼朦胧。

实话说,虽然遇言姐最近一次的产假时间是2年前了,但是那中间的纠结,中间的辛苦,还是让如今的我在看剧的过程中每每流泪。

职场女性一旦怀孕,被调职、被闲置、被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,同时家庭矛盾、产后抑郁接踵而来,都实实在在道出了孕妈在人生和事业上的困境。

前不久,放开“三胎政策”,很多人开始吐槽养一个娃都足以拖垮一个普通家庭,更别说三个,且不说住房、教育资源等刚性配置,单是职场发展对怀孕女性的不友好,就让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。

遇言姐也跟一些读者聊了聊孕妈在职场的痛点,生活远比电视剧更加现实残酷。

怕被歧视,不敢说

《我是真的很爱你》带出了一个词——“职场隐孕”。

剧中,陈娇蕊是公司高管的有力竞争者,在公司发展关键时期,却发现自己怀孕了。

她非常焦虑,害怕自己努力奋斗了许多年,这一怀孕就成了给他人做嫁衣。

同事之间,传着公司里的八卦:

“你听说了吗?人力资源部刚提升的总监,因为怀孕立刻被停职了,新总监走马上任。”

“公司里对已婚未孕的女性可是严防死守,谁愿意要拖团队后腿的同事呢?”

“之前有个女同事,隐孕哎?太缺德了吧。”

……

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陈娇蕊的怀孕焦虑,面对随时被顶替的风险,她只能选择暂时隐孕。

虽然国家有规定,女性享有带薪婚假产假,怀孕后可适当减少工作,但大部分孕妈更怕的,是被“边缘化”。

没有辞退,只是调离原来的岗位,每天无所事事,从核心人才转为边角岗位,或者干脆给个长假,无形之中就被团队和公司边缘化。

读者安娜跟剧中刘涛饰演的萧嫣很像——职场女强人、35岁、依然单身,就算将来结婚也不要孩子,是妥妥一枚“铁丁”。

她说,从她27、8岁开始,在跳槽时就早早亮出一套固定说辞——单身、未婚、没有生育打算,避免大家尴尬,更是担心机会溜走。

最近一次跳槽,是两年前,刚过32岁的她,决定再在职业生涯上更进一步,开始寻觅跳槽机会。

面试环节,几个问题下来对方对自己很满意,但是会明显感觉到面试官依然有顾虑。

这时她就会主动说:“我知道各位老师可能有一些其它顾虑,我主动说一下,本人目前单身,也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,希望能在事业发展上有更多突破。”

说完,感觉面试官偷偷松了一口气,露出一丝礼貌但满意的微笑,同时对方还会客套一下,说:“没关系,我们公司是很人性化的,生育保障制度很完善。”

安娜心知肚明,说是这样说,谁愿意招来一个“来了不干活、还要白付钱”的员工呢?

不论是隐孕,还是公开丁克,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。

2017年,一则宁波新闻闹得沸沸扬扬: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,孕期几乎没正常工作,产假结束后就递了辞职信。

偶发事件,最终伤害的是那些,挺着大肚子仍然坚持工作到生产前一天的职场准妈妈们。

用人单位如惊弓之鸟、严防死守,更让已婚未孕女性的职场环境举步维艰,造成恶性循环。

重返职场,困难重重

遇言姐身边,有很多孕妈,生完宝宝没有休完产假,就马不停蹄回到工作岗位,她们怕的是,这一停工,自己的职业生涯也面临着“中断”甚至“终断”。

剧中陈娇蕊仅休息了一个月,就回到工作岗位,即便如此拼,却发现公司早已没有自己的位置,之前的独立办公室也给了别人。

她压下了心头的失落,接受这个安排。

但最让她接受不了的,是被工作和家庭拉扯时的无力感。

有一个重要的会,陈娇蕊因为孩子无法参加,她让人全程录音,不希望落下进度;丈夫只关心孩子,指责陈娇蕊不是一个负责的母亲,她爱她的工作胜过爱孩子。

“你不爱孩子”这句话无疑是对每一个母亲最大的打击。

这句话的伤害其实远比不及遇言姐因为加班回家晚了,肉肉说:“妈妈不要肉肉了。”

李汐是一个报社的编辑,工资低、没前途、生活一潭死水,所有人都在混日子,单位只有一个好处,不坐班,没压力。

李汐不是没想过逃离这个地方,最初想离职的时候,发现自己怀孕了,她想,也好,生完孩子再说。

结果,生了孩子要带孩子,孩子大了又要去幼儿园、辅导班,她发现,这一混竟然混了五年。

前阵子,她曾经的同事给她打电话,询问她是否想换个单位,这位同事靠着努力打拼,已经成了一个企业总监。

有一个薪资待遇、发展前景都很好的机会,这位同事知道她的情况,跟她说:“你再这么混下去,这辈子就没有机会了,现在你都没有职场上的一技之长,大学毕业生都比你会得多,你来吧,我带带你。”

李汐知道,这些都是实话,她也无数次的焦虑,如果有一天,这个报社黄了,自己就没有工作了。

可回到家,她刚说出自己的想法,“谁接送孩子啊”“你现在的工作多好啊”“家里也不差你这点钱”。

丈夫、家人你一言、我一句,她不得不妥协。

她给这位同事打了长长一串信息,表达感谢、表达抱歉,一边打字,一边流眼泪,她只是生自己的气,不知道该如何能做得更好。

缺少人性化关怀

剧里陈娇蕊在跟同事聊工作时,同事的眼神突然非常尴尬,她一低头,发现自己溢奶了,慌忙跑进厕所,一边使劲搓弄脏的衣服,一边崩溃大哭。

这一刻,多强的自尊心都被击得粉碎。

人的悲欢并不相通,未经历生育的人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和共情,甚至这些,都成为公司女员工们嘲笑她的八卦谈资,还会抱怨陈娇蕊在厕所挤奶,占用时间太久。

其实,公司是有母婴室的,但却被男同事占用,成了吸烟室。

这并不是虚构,而是现实。

读者张佳分享说,她重回职场之后,本想给宝宝尽快断奶,查了很多资料,说6个月就可以断奶,但是遭到家人强烈反对,更重要的是自己心里也会觉得对不起宝宝,于是加入“背奶妈妈”的行列。

刚到午休时间,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楼下车库,把车里的帘子拉上,完成吸奶工作——那小小的空间就是她最有安全感的地方。

但大部分没有车、单位又没有母婴室的妈妈,就没有那么好运了,找不到哺乳室的妈妈们只好在各奇奇怪怪的地方挤奶:卫生间、更衣室、会议室、仓库、楼梯间……

▲曾有网友晒出自己中午吸奶的地方,就是办公桌下

环境恶劣、气味糟糕,甚至感觉没有什么尊严,但那一刻,能有一个私密空间就是第一要求。

所有妈妈的爱和心血,都在这一个小瓶子里,要带回给宝宝。

马伊琍曾经因为生育后复出拍戏,被观众发现乳房下垂而遭遇网暴,她在微博为“背奶妈妈”发声,才让更多人知道了“背奶”这个词背后的辛苦:

▲马伊琍微博

到了下午随着涨奶,衣服开始紧绷,两肩不由自主地内扣,开始驼背。

喂老大9个月里得了三次急性乳腺炎,喂老二时,一次乳腺炎发高烧,一次带状疱疹。

带电动吸奶器有时候不方便,手挤20分钟慢慢得了腱鞘炎,常常早上起来手指关节红肿伸不直,每天要去医院理疗一小时。

她说,都说母乳喂养是美好的,可是要坚持下去一定是非常难非常累的,要伴随体力心力的巨大付出。

当网友对着孕后女性的胸部评头品足时,却不知,那是一个母亲每天奔波在事业和家之间,尽全力做到平衡的艰辛。

只是需要更多理解

“产前焦虑”、“产后抑郁”更是近几年被频频提出的词汇,但不亲身经历过,依然不会有人对那种不可控的绝望感同身受。

名模奚梦瑶曾在节目中说,自己产后非常迷茫、焦虑,在家里哭,也不敢看网上的评论,都是“嫁入豪门有什么可抑郁”。

担心孩子更喜欢保姆会哭、身为模特产后却发现腿和脚变形了会哭、孩子生病不舒服更会哭……一点小事好像都会哭。

自我怀疑、自责、不再自信,这些负面情绪摧毁一个新手妈妈时,可不会问问你家里有多少钱。

这些在《我是真的爱你》中有了更集中的体现:

产后的陈娇蕊24小时带娃,先前百般体贴的丈夫回家后也会倒头就睡,以白天工作太累为借口,根本帮不上忙;

妈妈和婆婆都来照顾她,辞掉了她请的专业月嫂,二老因为理念不合、争吵不休,压得她喘不过气;

丈夫和婆婆显然更关心孩子,常常忽略妈妈,让她觉得自己不过是生孩子的工具,付出和牺牲都成了理所当然。

陈娇蕊复出工作后,更是被丈夫频频责备,仿佛回去上班,成了罪恶之源,最终成了他们婚姻走向灭亡的导火索。

每个妈妈,在成为妈妈之前,都有自己的骄傲,却被家里的鸡毛蒜皮磨得失去锐气。

有了孩子,女人不再是“完整”的自己,她必须为另一个生命付出自己的自由。

母爱是伟大的,她们为了孩子心甘情愿付出,但同时,需要的只是更多理解和肯定,仅此而已。

奚梦瑶在《幸福三重奏》播出后,特别写给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们:

“在你觉得不快乐时,要立刻向爱人家人朋友们告知,同时也要不停告诉自己:你,没有错。也对各位新手爸爸们说,她这样不是矫情,而是你的爱人正在向你发出‘求救’信号。”

▲奚梦瑶

《我是真的爱你》迈出反映怀孕女性职场生存的第一步,有评论说这是在贩卖焦虑,但其实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。

这并非是在贩卖焦虑,而是唤起家庭、社会对怀孕女性更多的理解和关怀。

比如单位、公共场所多一些人性化的建设——

据2019年《中国城市母婴室白皮书》显示,中国内地所有城市总计拥有的母婴室数量仅为2643间,数量最多的是北京,已配备母婴室的城市中,只有7座城市拥有超过100间,二线及以下级别城市平均的母婴室数量不足10。

这个数量无疑是杯水车薪,更多女性在出行时,给孩子换尿布、吸奶,依然会将卫生间作为不得已的首选。

比如父母、丈夫对“产后抑郁”多一些换位思考:

据统计,大约 10 个产妇里面就有一个会得产后抑郁症(10%~15%),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产后抑郁的情绪(50%~80%)。

“老一辈都是这么过来的,怎么没事?”“哪个当妈的不这样?”“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”……

往往是这样来自亲人不经意的责备,才成为压倒骆驼的稻草,最终酿成更大的悲剧。

再比如,用人单位也要看到更多妈妈的努力,摘掉有色眼睛,因为这些妈妈,也想成为孩子眼中优秀的妈妈,更无比渴望,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。

而作为一个职场妈妈,更要解放自己、对自己负责。

萧嫣的一句话,道出女性的困境和破局:

“女人,怎么选择都是错,选择家庭他们会说你不求上进、靠男人、迟早黄脸婆;追求事业他们又会说,女强人注定不幸福,干得好不如嫁得好,尤其对30+的女人来说。

其实,怎么选择都是错。这就是个圈套,你不选择,不就好了。”

顺其自然多一些,更爱自己多一些。

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

-END-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